财务自由: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什么位置,而是你朝着什么方向!

open92:银行这个生意(前传1)

投资分析 现金刘 11013℃ 0评论

银行这个生意(前传1)——银行的本质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现升任董事长)认为,银行消亡论是没认清银行本质。

那么银行的本质是什么?

“银行的盈利模式很简单。银行从存款人和资本市场那里拿到钱,然后把它贷给借款人,从利息差里获利。如果一家银行从一个存款人那里以年利率4%借到钱,然后把它以6%贷给借款人,银行就赚了2%的息差,也就是净利息收入。大多数银行还要从基本的收费业务和其他服务中赚取利润,这就是通常提到的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合在一起就是银行的净收入,这就是银行的商业模式。”——帕特﹒多尔西

帕特﹒多尔西的理解是基于实物货币体系的理解,相对有些落后和局限,这与信用货币体系下的现实还有些差距。

货币信用创造是整个货币银行理论中最为核心也最富趣味的部分。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超过120万亿元人民币。这些货币都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进入到微观经济主体中的?

正确理解货币创造需要从“信用”以及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货币供给的机理和规律。与金、银等实物货币不同,在信用货币时代,全社会所有的货币都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凭借信用并通过扩张资产的方式创造出来,同时引起负债方的扩张,进而形成货币供给。从传导的链条看,货币供给的根源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构成商业银行进一步进行资产扩张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一系列资产扩张行为,如发放贷款、购买外汇、购买债券以及开展同业业务等行为,都会在其负债方派生出等额存款。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大,存款不断增加,而这也就是所谓货币创造的过程。

虽然在现代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方法下,资产放和负债方是同时变化的,但从理论逻辑上的顺序看,在信用货币条件下,是“先有资产,后又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而不是相反。有学者认为,资产负债表总归是个恒等式,区分先有资产还是先有负债并无太大意义。这种认识并不客观。在信用货币条件下,除现金外的所有存款货币都记录在银行体系的负债方。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所有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自己创造出存款货币,也就是不可能自己凭空增加自己的存款,然后再‘存进’银行。若认为是“先有存款,后有贷款”,则我们实际上无法解释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存款”来自何处,无法回答存款货币不断创造和不断扩张的机制问题。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全部存款货币职能来源于银行通过扩张资产进而在负债方派生出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行为会直接创造货币,这是银行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巴菲特和芒格对于银行的理解也有一个演进变化的过程,我愿意相信,他们的认识正是从“实物货币体系下的银行”到“信用货币体系下的银行”这一变化。外在来看,这一过程也正是货币从黄金体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协定的演进。

“银行业一直是一个完美的金矿(Perfect Goldmine),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会议上多次说过的那样,沃伦与我在这方面都搞砸了。或者我们应该在银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资金。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后来变得比我们期初的判断要高得多。尽管我们在银行业上做得不错,不过或许我们在该行业上的仓位应该更重一些,银行业的赚钱之道简直可怕。”——查理﹒芒格

我们用资产负债表的实例来进行演示,看看银行业的赚钱之道。假如某人向中央银行出售证券后获得100元现金存入A银行,银行按20%的比例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表1所示,此时存款货币总额为100元。

表1

da5544d3a7c346f39745855178689eb7

若A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80元,资产方形成了80元的贷款,同时负债方产生了80元的存款货币,其资产负债表变成了表2.

表2

a32e9dd258f0492f92e6586d53e40d8c

我们发现,银行并非用原来的存款100元去做贷款,这是实物货币体系下的理解。通过放贷,银行的存款不仅没有减少,竟然还增加了。在信用货币体系下,每次发放贷款行为都在派生存款及创造货币。在上述获得100元基础存款后,银行能放出多少贷款呢?在传统货币银行学的教材里,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银行不断通过存款放出贷款,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的限制而成递减趋势,通过求极限,最后贷款总额为为1/r倍原始存款。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银行也就是银行体系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单个银行即可完成此行为。A银行直接放出400元贷款,理论上是可行的,其资产负债表变成了表3:

表3

bd82b28a49244af89855526c144de9e0

由上表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额的增加等于最初原始存款的数量。也就是说,存款派生以及货币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原始存款(或者说最初的超额准备金)全部转化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过程。这部分“原始存款”,实际上就是基础货币。有了这部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就可以开展资产业务,从而派生存款货币。在现实中,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创造并提供给商业银行的。中央银行正是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数量或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控货币条件的目的。

从表1到表3的变化,是不是显现出了“银行业的赚钱之道简直可怕”。理论上看,这完全可以是空手套白狼的无本买卖。当然风险也是巨大的,负债端的存款是刚性的,而资产端的贷款一旦发生问题,就需要银行全额承担(无论是利用拨备还是利用资本金)。这就是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我们再通过表3来看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流动性已经完全枯竭了,存款人这时候任何的兑付要求都无法实现。因为银行无法用贷款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进行兑付,只能用超额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来兑付,而此时超额准备金为零。所以,超额准备金的水平也就代表了银行的流动性水平。银行有做大资产获得更多利差的冲动,但银行又必须维持必要的超额准备金,应付日常及特定情况下的兑付。这种需求就催生了银行间货币市场,通过银行头寸的市场化调度,银行获得了一个能够主动控制资产负债表从而获得或释放多余流动性的平台。

从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理想的经营过程中,并不必然需要资本金的参与。银行资本有别于普通工商企业资本,其重要用途不是满足日常经营所需,而是用于抵御风险,确保银行不会因突发风险事件而倒闭。作为抵补风险损失的最后手段(前一种手段是拨备),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资本约束实际上构成了银行科学发展的重要边界条件——这也是巴塞尔协议的重大贡献。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窥得银行运行的端倪。信用创造(货币创造)的属性使其超然于存贷方,是一种“神”一般的存在。银行获得这种商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经营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这种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不会消失,因为社会始终需要货币来支持经济运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间接融资的比重不会下降)。其他金融中介具有更高效率的中介能力,这会引导商业银行进化。而如果某种金融中介也获得了合法的信用创造能力,那么实质上它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了,必须纳入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

本文的观点即论证过程基本源自<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一书,此书作者是人民银行政策司的李斌和伍戈。如果希望简略获得其精髓,可翻看政策司孙国锋的论文<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与银行运行>

本文为前传第一篇,阐述了银行运行的本质。前传第二篇将阐述特定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金融运行,银行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及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特殊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领域的自然映射。金融资源配置的投向、风险及其可能的调整变化都可以在这个框架中得到理解。

转载请注明:www.51xianjinliu.com » open92:银行这个生意(前传1)

喜欢 (0)or分享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