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什么位置,而是你朝着什么方向!

最远的海王星:我眼中的中国血液制品

投资分析 现金刘 11417℃ 0评论

前两天看到被球友所称呼的大金链子梁大师的一场演讲,内容非常精彩,尤其是这个标题,非常有穿透感,今天借用其中的一个词做为今天的标题部分,让咱的血液制品这么枯燥的东东也蹭蹭时髦的热点

     这几天以华兰生物为代表的血液制品行业表现很差,远远跑输了大盘,前期的强势特征视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就像一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湖水,浪花四溅,原先久不露面的各路好汉纷纷浮出水面,一场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可喜的是,不愧是雪球的辩论会,明显比股吧里面的辩论强好几个档次,大部分是理性的声音,大家拿数据,摆事实,无理吐槽的撕逼已不多见,果然证明咱雪球的口号没错,聪明的投资人都在这里

     结合大家的观点,我也插上几句,也算是投资这个行业一个定期的总结和个人意见及看法的表达,希望大家多多指正,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一、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战略性

     事实上,第一个把血液和血液制品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高度的国家正是美国,就是被专家举荐为“监管最少、把采集血浆当成生意的”那个国家。血液制品——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血浆制品——本就是应战争需要而诞生的救命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血浆制品就被美军作为“战略物资(strategic materiel)”进行组织和管理。

     战后血液制品在美国民用领域全面铺开,由于其明显的医疗效果,和用量的井喷,血液制品和当时的盘尼西林与石油并列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资源,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正式宣布血液是“一种独特的国家资源”(a unique national resource),要求卫生、教育和福利部研究、制定更好的方法来管理血液,以保障安全、充足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供应(Douglas Starr. 1998, P. 228-229)。随后,美国的血液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持续的改革和进步。如今,美国有2000多个全血采集机构(点)和500多家单采血浆站,遍布在全美各个城市,源源不断地供应全血和血浆。目前,美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各种血液制品(包括全血、各种成分血和各种血浆制品)全面实现自给自足的国家。在自给自足之余,用美国人血浆生产的血浆制品,大约有三分之二销往全球各地。

     2011年12月,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先生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做了“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可及,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主题报告,指出:“血液制品是现代医学救治多种疾病必须的特殊药品,而且具有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其产品供应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大局”。陈部长代表国家发声,为血液制品证名的源头就在这里了。这些讲话说明我们国家也在很早就认识到,血液制品在我国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血液制品产业首要目标是必须要自给自足?

     回望历史,鸦片战争之后,发达国家向中国倾销原油,不但卖给你“洋油”,还廉价卖给你,让你养成进口依赖,放弃自己的石油开采和加工产业。等到发生战争或与其发生争执的时候,人家给你来个“掐脖子”、“搞封锁”,那日子可难过了。血浆和血浆制品的情况同样如此,目前美国血浆和血浆制品确实是以一种貌似商品的形式进行跨国交易,好像哪个国家都能买,似乎是一个解决短缺问题的捷径,但却可能是一条自废武功、饮鸩止渴之路。血液和血液制品自给自足,世界卫生组织从1975年就开始不断敦促各成员国政府应以此作为血液工作的头号目标。

     据报道,致公党中央今年提交全国政协的35件提案和发言中有一份《关于尽快实现我国血液制品自给自足的提案》。

     其实血液和血液制品自给自足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早在1975年WHO就提出了这个主张,各成员国政府都在那份决议上签了字。在随后的40多年里,WHO不厌其烦地反复敦促各成员国政府:“各自国家政府有责任确保平等、充分供应血浆源医药产品,即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它们在预防和治疗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严重疾病方面必不可少。”这就是说,WHO认为一个国家只保证临床用血供应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血浆制品供应。

     十分遗憾,WHO的呼吁没有多大成效,全球血浆制品供给形势严重失衡。根据WHO《实况报道:血液安全与可得性》:在156个报告国家中,仅有35个国家拥有血浆制品加工能力;仅有46个国家的血浆用于生产血浆制品,其中43个国家在本国或/和通过外包的方式进行血浆分离加工,全部或部分满足本国需要。有3个国家将采集的血浆出售给血浆制品企业,再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本国所需的血浆制品;还有110个国家未使用自己的血浆加工血浆制品,其中95个国家所有的血浆制品均为进口,更令人震惊的是——有15个国家没有使用血浆制品。

     应该说,在全球血浆制品供应严重失衡的态势下,中国血浆产业取得的成绩相当不俗:咱们的血浆采集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去年是7172吨,血浆加工能力约为1.5万吨。第一名是美国,2016年采集血浆3万多吨,占全球的60%以上。第三名是欧洲冠军——德国,2016年采集血浆3500吨(其中1000多吨为回收血浆)。但如果按自给自足的标准衡量,结果就差远了。美国千人口血浆量是90升/千人口,德国是41升/千人口,咱们最好成绩是2016年的5升/千人口。所以,美国和德国不仅实现了血浆制品自给自足,还能支援其他国家,我国则严重供不应求,只能严重依赖源自美国的血浆制品。

     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重申了血浆制品自给自足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补充修改相关行政法规,清除政策障碍。包括减少浆站审批环节、允许价拨冷沉淀、利用回收血浆等。二是优化浆站布局,删除《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中对浆站设置地点的限制。三是政府引导企业间进行技术转移和资源整合。四是加大“有偿献浆光荣”的宣传力度。

     结合今年的前两季度来看,我们国家的卫生部门确实在这方面进行了落实,部分建议也得到采纳,加大了跨区域,不同企业之间的沉淀调拨,避免了无端的浪费,未来依旧有适应血液制品发展的意见被采纳和落实,希望越快越好。

     三、血液制品国产替代进口历史使命不可逆

     首先,要实现战略特殊资源的自给自足是所有主权大国的重要使命,其次部分产品进口是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要知道,血液制品是一种基因属性的药品,是一种人源性的特殊药品,和中药以及西药有很大的区分,血液里面有几百种的蛋白成分,目前好多成分机理尚未研究明白,提取做药的也就是十几种蛋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所以不同人种不同地域血液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安全性到底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基因和病理以及遗传方面的副作用?估计没人能讲的清楚。

     所以以上的几点顾虑,以及前期盲目进口引发的安全事故,是我国卫生部门对血液制品高度监管的主要理由,目前由于用量缺口的极大仅放开了人血白蛋白和重组凝血因子的个别产品进口,对其它血制产品是严禁进口的,未来国产产品无论从检验检疫和人源性风险标准都远远高于进口产品,只要产量不断提升,压缩进口产品的份额是大概率事件,另外考虑到优先扶持本国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培育国家战略重要企业的国家目标上来看,政策这方面依旧是对本国企业条件优先的,最后就是,近几年随着国力的强盛,整体制药业能力的跨越,我们国家的产品规格和质量远远的超越预期,有的产品无论质量和规模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无需再花大把的外汇进行国外采购了,比如我国的高铁产业,航空产业,家电产业,汽车产业,信息产业,装备产业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而我们国家生物医药产业也在跟随着其它产业的步伐,不仅完全满足国家的供应,还走出去服务世界不同的国家,所以作为安全级别更高,民生需求极大,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血液制品产业,没有理由在被美国卡住脖子,作为堂堂世界第二大国,连第三的德国都相差很远,所以,在这方面,优先扶持我们国家的龙头血制品产业,满足自身需求,服务其它国家,是我们国家卫生部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连这点都考虑不到,还谈什么人民幸福?还谈什么大国担当呢?

     四、全球血液制品版图划分,以及全球血液制品需求空间展望

     根据近日PPTA(血浆蛋白治疗协会)公布的统计结果:

     2016年,美国共计捐献单采血浆38,296,234人次,较2015年增长8%。

     以每人次捐献825毫升/845克(含抗凝剂溶液)中位数计算,2016年美国共计捐献单采血浆31,594,393升或32,360吨;千人口血浆量高达98.7升/1000人口。

     而做为第二名的中国和第三名的德国分别采浆为7000多吨和3000多吨,再加上其它有血液制品产业的国家,全球整体血液制品产量在五万多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产量就占到五分之四,发展中国家的产量只有五分之一,但是需求上就完全相反,接近八成以上的血液制品被占全球人口六分之一的发达国家使用了,而六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血液制品的保有量只占全部比例的不到两成,未来空白地域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所以,即使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了几十年,目前的全球血制品产品需求依旧是极度紧缺,且分配极度不合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世界人口人均血制品占有率处在极低的水平,当然,这里面有国家的因素,有地域的因素,有医疗先进程度的因素,但是数据的说明,血液制品在全球依旧属于紧缺的重要物资,关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解决血制品供应问题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难题,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但是,从全球趋势来看,中国是在这个行业目前发展最快的,也是最有希望在短期之内解决国内血制品缺口的国家,随着政策的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行业大公司主动的增加产能,行业不断的优化并购重组,以及不断的提高血浆的采集力度和利用率,再加上医保不断的提高报销比例和适应症的增加,产销同步增长的趋势相当明显,希望未来能在剩余血浆再利用,人口较多地域血浆站的破冰,医疗水平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中国血制品产业的黄金期才刚刚开始。

     五、行业并购进入爆发期,中国血液制品产业进入新时代

     前期的文章里面提到美国的血液制品发展历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里就不在重复一一说明了,其实和美国一样,中国的血液制品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新一轮发展阶段悄然开始,从一开始的无序竞争到前期的行业规范,再到目前的行业整合,尤其是今年,行业突然加速,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有同方百亿收购目前市值第一的血制品龙头莱士控股股权,国际巨头贝林收购人福医药持有的中原瑞德80%股权,以及ST生化被浙民投强制要约收购成为大股东几大行业并购发生,要知道目前经过前期整合后,目前整个中国血制品行业仅有不到十几家行业公司了,无论国内国外资本,这么迅速的抢夺和并购,无一不指向行业的巨大前景和为数不多的稀缺入门牌照而来,接下来看看他们开出的并购价码,用数字罗列出来吧。

      同方收购莱士三成股权,目前莱士的市值为1000亿市值,16年采浆量为900吨左右,大股东手里还有刚收购的一家国际血制品企业,这个另外算,仅看目前莱士价码,吨浆收购市值超过一个亿,当然这是以目前市值算的,不能做为准确依据。

     贝林收购人福医药中原瑞德80%股权,开价3.52亿美元,中原瑞德整体估值4,4亿美元相当于30亿人民币,估值五十倍市盈率,从近两年利润来看,中原瑞德采浆量百吨多一些,产品规模也仅有六个。吨浆估值3000万。

     而接下来的浙民投要约收购ST生化近三成股权,算上原有增持股份其耗费资金接近30个亿,对ST生化整体估值接近100亿,而生化业绩也就是五千多万,16年采浆量300吨多一点,产品规模也是六个,吨浆估值3300万。

     从前几年上海莱士并购同路生物和郑州莱士,吨浆估值不到2000万到目前行业并购3000万打底起步,整个血液制品行业的稀缺程度和估值是同步上升的,要知道,这三项并购要么是行业龙头,但是几百亿以上的并购价格也是让人咂舌,而另外两项并购价格虽然不高,但是也仅是行业中小公司,产品也比较单一,行业龙头由于有更多更全的产品线,更多的浆站资源,更强的品牌优势,估值要远远比比二三线行业公司估值更高,这一点从同方收购莱士上面就可看出端倪。

     而血制品唯一的国家队天坛生物目前重组正在进行,整合后五十个浆站,上千吨浆量,未来整合完成浆量浆站利润三项国内第一,产品规模数一数二,五张行业牌照,这也仅是刚开始,估值多少合适?

     同在第一梯队的华兰生物,23个浆站,17年采浆量1250吨以上,产品规模行业龙头,外加华兰疫苗八成股权和华兰基因四成股权,估值多少合适?

     在加一个新伙伴,博雅生物,加入理由,丹霞生物未来花落博雅,虽然丹霞前期出现问题,但是不影响后期并购,大股东做市值管理能力不亚于上海莱士,如果后期完成并购,也将成为行业第一梯队成员,估值也会大幅提升。

     另外还有一家行业公司,泰邦生物,规模和莱士相当,目前估值200多亿,但是由于在美国上市,又是外资控股企业,未来能否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需要打个问号,所以估值偏低,【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估值都是偏低的】。

     在进行了估值的一些对比后,我想大家基本对目前行业公司估值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具体操作和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

     六、血液制品各个品种和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

     这两天华兰生物一句部分血液制品销售不达预期的公告,让整个行业躺枪,一周不到,行业市值蒸发了小百亿,确实有些意外,一项出言谨慎的华兰生物,一句不着边的话,【华兰这样做有没有其它企图,比如进行第二轮员工持股计划等,不得而知,看后续吧】让整个行业完全蒙圈,不明真相的群众也是群情激奋夺路狂奔,在本周大盘艳阳高照的周K线下,几个血制品股票无一不是大阴线盖头。

     那是不是行业发展遇到瓶颈了,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了,未来发展停滞了呢?以后要是所有产品都放开进口,那是不是行业就危险了?当然不是了,华兰公告里面提到的部分产品,不用猜就是人血白蛋白,因为只有这一个产品是可以进口的,并且价格稍微低于国内价格,但是考虑到人源性问题,国内外产品不同的规则及时间问题,国产产品是必须合理溢价的,要知道除了白蛋白这种国外已经当做血制品附属产品的边缘产品外,美国的其它血制品价格是中国同类产品的二到五倍,并且一半以上是出口的,就算未来放开进口,那么是我们其它产品提价两到五倍呢,还是美国价格腰斩在腰斩呢?

     首先,中国不会放开进口的口子,白蛋白是特殊时期的应对策略,主要是当时国家的产量和需求极度不成正比,目前国产血制品已经基本慢慢跟上,其次美国不会为了中国这一个市场,压低全球市场的供货价格,另外要知道,一吨血制品产生的不同血制品药品数量是不同的,白蛋白提取很高,但其它产品提取很低,人家还不够用呢,降个毛的价?用一段最了解行业业内的一名专家的原话,来解说一下中国不同血制品产品的稀缺程度吧,其实,放在哪个国家都一样,他是以澳大利亚的目前人均用量来说的,记住,澳大利亚目前还是血制品进口国,大部分产品进口量在四成左右,但是就这个比例再来看看中国和人家的对比吧。

     按照澳大利亚严格基于临床证据的静丙使用水平,中国单采血浆量应该达到多少才能实现静丙的自给自足呢?现有采浆量乘以10倍——71,720吨!

     很多人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到底需要多少血浆?不是不知道,只是不知道怎么讲。一是怕吓着你,二是怕你不懂。你若只晓得白蛋白,我就告诉你每年需要14,000吨血浆;你若是进步了,开始关心凝血因子,我就告诉你每年需要35,000吨血浆;若是你终于开始关注静丙了,那就是这个数——每年需要采集71,720吨血浆。而且,这还仅仅只能实现自给自足而已。这个话题充分展开就太长了,就此打住。提示你们观察所有血浆制品的使用人群,应该能够有所领悟。

     未来的中国血制品产业,将和中国不同的经济环境共同发展,也会产业消费升级,血制品小品种会大放光芒的,而白蛋白这种普通产品,作为基础用药,随着医保下半年的扩容,适应症也在不断加大,每年的新增用量也是相当可观的,美国也不是无限量供应,也是达到他的出货临界点了,再加上国内产品的优势,未来和其它产品一样,国产蛋白必将占据主要市场,未来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将要在采浆提升,渠道优势,整合优势,产品品类和技术优势上来进行PK,而这些优势,却是小企业的短板,上有政策压制,无法新开浆站拓展空间,下有低端产品价格上不去,没有渠道和品牌优势,未来必将被行业龙头整合,今年半年不到就有三起行业重大并购发生,说明这个趋势已经开始,行业整合进入高峰期,未来强强联手的趋势分外明显,而在没有外力新进入者的影响下,行业必将剩者为王,牌照门槛会越来越高,行业公司会在整合下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产品空间却由于消费升级,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可以出口,对接全球】,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人均医疗水平提高,适应症不断增多,医保报销品种大扩容,和发达国家人均用量缩小等因素,都注定我国血液制品目前行业的天花板还很远,很远。

     七、代表中国顶级企业的龙头指数走的是大牛市行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开通了沪港通和深港通以后,完成和外围市场打通,加入MSCI指数,注册证也将随后悄然而至,中国股市必将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当然过程也将更加曲折,但是真正代表中国实力的龙头企业他们已经走出了比较好的上涨行情,有的已经在大牛行情的路上。。。。未来不论什么股票,必须是价值被低估的,必须是行业前景光明的,必须是中高成长的,要么买没有价值发现的最好,要么买跌无可跌的“最差”,把握低估及成长的逻辑,尤其是细分行业的龙头,都是可以享受中国股市的独有红利,这类企业还有很多很多。。。。有点累了,今天就写到这吧,想说的基本也啰嗦的差不多了,后面有新的东西会不断和大家分享和交流的,当然还有一句重要的提示,以上东东,纯属星星个人之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之用,投资上还是要自己拿主意滴。@全球通@今日话题

转载请注明:www.51xianjinliu.com » 最远的海王星:我眼中的中国血液制品

喜欢 (0)or分享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